政策法规

坚持正确方向 加大改革力度 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向深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3-02浏览次数:63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国务院办公厅在武汉召开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的成绩与经验,讨论、部署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工作。下面就一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情况和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精心做好明后两年的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一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对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提出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之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迅速在全国全面展开。

(一)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为推动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上海会议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财政部、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剥离和转制过程中有关税收政策提出了优惠办法;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意见》。与此同时,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组成了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部际协调办公室,研究确定了今年的三项重点工作;对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本与质量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障。

上海会议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相继成立了由省级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本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组织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了对这项改革的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主动配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学生公寓建设中的土地划拨、建设收费减免、项目审批等特事特办,有的还采取了包括政府贴息在内的不同方式对资金问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如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场改革充分发挥主导、统筹作用。在省市配合、后勤系统与学校剥离、学生公寓建设、高校周边环境整治、真抓实干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创造,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北京市的主要领导亲自抓,组成了由市长任组长、三位市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克服重重困难,落实了13处大学生公寓建设用地,年内开工100万平方米大学生公寓,并出台了14项学生公寓建设的优惠政策。上海市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天津市在学生公寓建设方面,提出了盖公寓楼、租闲置空房、改旧宿舍、建设公寓城的改革思路,并已全面实施。辽宁省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抓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政府行为,使改革得到了较快发展。陕西省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认真制订规划,抓紧学生公寓建设。湖南省领导高度重视,加大统筹力度,认真落实必要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大学生公寓的建设用地问题。重庆市政府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了相关文件,有关区、县计划拨出3000亩土地,用于在渝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用地和高校发展

(三)今年确定的三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00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重点抓的三项工作:完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三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规划;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的规范剥离;以学生公寓和相应后勤服务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整个改革。

从全年的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后勤实体都已相继成立起来,并实现了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不同程度的剥离。在高校连续两年扩大招生规模,后勤服务任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各省和各高等学校都坚持了改革的方向,积极稳妥操作,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使规范分离工作进展基本平稳顺利,保持了高校的稳定局面。剥离出来的后勤实体由原来的管理者转为经营者,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行政性服务正在发生转变,开始按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作,后勤的服务质量和水平逐步改善,后勤经济实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了较大提高。如华中科技大学,实现了后勤系统与学校的规范剥离,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后勤服务体系,不仅实现了近2000名职工经费自筹自给,而且还接受安排了学校其他部门分流人员上百人。广东湛江三所高校联合组建的湛江高校后勤集团,北京化工大学等四校联合组建的北京东方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迈出崭新的步伐。浙江大学组建的后勤集团,走出去,面向社会,以合作、入股、托管、委托等方式,为其它高校服务。还有北京邮电大学等在完成后勤剥离后,走社会化发展的新途径,使后勤集团实力迅速增强。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到2000年9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制订并上报了本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三年规划,有的还对规划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更为可喜的是引入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及其他后勤服务设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初步统计,2000年全国将建成学生公寓832万平方米,预计完成投资80亿元左右,竣工面积相当于建国以来政府投资建设学生宿舍的26%。同时,新建学生食堂120万平方米,改造46万平方米。令人振奋的成绩,保证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不但缓解了扩招学生住宿和生活方面的矛盾,而且还使不少学校的学生住宿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更值得指出的是,按照各地制定的规划,到2002年,全国新建学生公寓将在现有3160万平方米(1999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翻一番,同时还将改造838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466万平方米,改造127万平方米。实现这个目标,将促使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为下个世纪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准备好必要的条件。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愈来愈被各方面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展开。

在推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从政府到学校,从社会各方面到学校的师生及后勤干部职工,都加深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总的看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主导,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并以大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良好局面,整个改革进展顺利、健康,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的实施步骤是可行的。经过努力,三年内基本完成改革的制订目标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矛盾,各地的进展情况不平衡。一些地方的工作还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布置上,抓落实、抓突破尚显薄弱;在规划制定中,存在虚多实少、政策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对新机制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还没有适时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共同努力,及时处理,以确保这项重大改革能在2002年底基本完成

二、把握方向,加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明、后两年要基本完成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明年又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关键的一年。因此,绝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励,进一步加大力度,抓紧抓好各项工作。

(一)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全面扩大改革的成果。

大家一定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政策、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形势为我们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创造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各地医疗保险制度、住房贷款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初具雏形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愿意积极投资、建筑行业及社会上有关单位主动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坚定信心,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一个新的阶段。

大家还要充分认识到任何改革都是要有成本的,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时机选得好,成本就会小一些;错过时机,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可以说,现在就是我们加快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好时机,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而不能丢掉机遇;一定要争取时间,而不能失掉时间。

这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3年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现在离总目标的实现,仅剩下两年的时间了。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在明后两年要力争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的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建立起有特色的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在此过程中,无论从哪方面讲,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推进改革的态度必须更加坚决,更加积极,操作更需精心、扎实,否则就难以按期完成改革,贻误大局,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一重托。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争取按期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二)必须继续坚持政府统筹主导的工作方针。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因而从改革一开始,我们就很强调政府在这场改革当中的主导统筹作用。实践也证明,政府统筹主导是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没有政府的统筹、领导,好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整个改革也是无法顺利进行的。

江总书记在世纪之交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国未来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既是下个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21世纪的高度,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必须保持适度超前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事业。加快发展的基本出路,一是靠改革,二是靠投入。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尽快消除高教发展的“瓶颈”因素,至为重要。

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的繁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程度。也可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希望各地能像上海、武汉那样,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把这项改革当作“份内”之事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制定有利于本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帮助学校解决其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三)必须始终坚持改革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高校后勤归根到底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因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不要高校后勤,而是要把高校的后勤搞得更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依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克服旧体制的矛盾与弊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加快后勤建设,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这样一个体系,就是要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去让师生员工满意,这是学校后勤工作永恒的主题,如果不搞好服务,就会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空间,就会被淘汰。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不能不加区别地把学校后勤一下子全部推给社会,也不能简单地全部交给社会上的企业去办。总的看来,不管以什么模式改,建立起什么样的服务实体,都应该保持为教育服务的特色。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新组建的新型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必须确保稳健、健康、持久。这关系到改革的前途,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切不可等闲视之。高校后勤企业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企业,其兴衰牵扯面大,社会影响也大。我们一些高校的领导之所以还有一些顾虑,可能也缘于此。此外,我们强调政府统筹主导,强调学校支持,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这类实体的发展,就是希望探索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建设,绝不能把它看成是一般的社会企业。另一问题是,要确保服务质量能逐步升上去,服务成本能逐步降下来,这是衡量这场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要看到学校是一个稳定的消费市场,顾客全部是回头客,在价格问题上,一定要有长远观点、战略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让利不让市场的观念。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决不能把改革建立在提高价格的基础上,决不能把改革建立在过分加重师生负担的基础上。要把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学校给予的支持,体现在价格制定上。学生公寓和其它相应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势必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与服务育人的宗旨背道而驰。这些都希望同志们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必须继续以学生公寓的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把学生公寓建设作为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有现实紧迫性并事关全局。一是要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国高等学校现有学生的宿舍条件陈旧落后,普遍紧张,改造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在下个世纪的前1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将会有一个较大增长,需要新增大量的学生宿舍。二是随着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该也能够逐步改善我们的办学条件,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提供更好一些的、适应现代化基本要求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三是学生公寓建设在现阶段是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与高校后勤工作最合适的结合点。是有利于广泛吸纳社会上的资金,便于管理,便于回收的投资领域;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教育部拟订了《关于学生公寓建设标准的若干意见》,对今后学生公寓建设的“421”目标(本科生4人1间,硕士生2人1间,博士生1人1间)提出了基本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这个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总之,抓紧学生公寓的建设,就是抓住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就会带动整个改革。因此,各地明后两年要继续把学生公寓的建设抓紧抓实,并坚决按年度规划目标推进。

(五)必须及时研究、处理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page]

在改革中,大家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处理好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从学校剥离后与政府、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高等学校后勤系统规范分离,是整个后勤社会化的前提条件。后勤规范分离和重组后,随之带来的是学校与后勤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发生了变化,服务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后勤从学校剥离后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应遵循“合理剥离、有效重组、严格监管、适当扶持”的原则,即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又积极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校与后勤实体应对后勤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编制财产目录、核实价值、明晰产权,不能流失。高校现有的后勤资产所有权原则上仍应属学校,学校以一定的方式,交由后勤实体经营、管理、使用,并依据其使用性质(一般分为:服务性资产,服务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按区域规划、跨学校新形成的后勤资产,则应根据情况,依法作出规定。

各地在改革中,对剥离后新组建的后勤服务集团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制约。高校可以通过入股、持股,参加后勤集团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式,享有一定监督权、制约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建的学生公寓和相应的后勤服务设施所需的资金,基本上是按照社会化的办法,吸收社会资金,使用金融机构的贷款。一年来,各金融机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贷款手续和额度上,有些地方还不能完成满足需要。希望各金融机构今后能一如既往地给予积极支持,并能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

近来,有少数地方反映,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在财税方面为高校后勤改革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以三年为限,三年以后怎么办?我想,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希望各地先要认真落实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出台的文件。至于三年后怎么办,我们会在明后两年,结合全国改革的进展情况及其它因素,及时提出相应的政策。

(六)必须继续因地因校制宜,做好新型后勤社会化服务实体的组建工作。

从明年开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即将进入第二阶段,即要求进一步形成规模经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明年将在今年规范剥离基础上,按照“企业化、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目标,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并入、联办、托管、连锁、协作服务、股份参与等多种形式,在各高校友好协商的基础上,以资产多元化组合为基础,以标准化规范管理为手段,组建新型的后勤服务集团,承担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上要改变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旧格局。这是第二阶段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难点。

高等学校后勤改革最终是要实现社会化,但实现社会化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在省会或学校集中的城市,应采取区域性布局,组建跨学校后勤服务集团的方式;高校少且分散,甚至只有一所学校的地方,则可采取另外不同的方式;跨校后勤服务集团组成的方式,既可完全新建,也可以采取以社会上信誉可靠的集团为基础,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股份合作等形式,整建制地吸纳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参加;也可以由几校联合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为相关学校提供后勤服务;还可支持有条件、有实力、办得又较好的一些学校的后勤实体,跨出校门,托管其他学校的后勤服务。

新组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实体,必须确保稳健、健康、持续经营,为此,一定要按新的体制和机制运行。一是不能再搞垄断,要有公平合理的竞争。不能办成变相的独家经营公司;二是要切实进行经营机制创新,减少管理层次,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优化内设机构,精干人员。三是要切实注重经营效益,注重工作效率。四是要配好班子,要选真正可靠的能人来经营。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打好明后两年改革的攻坚战

2000年国务院转发的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三年目标。关键还要看明后两年的工作,各地区、各高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打好明后两年的改革攻坚战。在此,我就做好明后两年的工作提出几点要求和希望[page]

(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改革步伐。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按照十五大对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展望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行动指南。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也要坚持发展的方针,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在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抓紧明后两年的宝贵时间,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实现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要发展就必须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要坚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高校后勤工作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改革的进程中,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后勤社会化健康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在提升高校后勤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为高校后勤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各地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环境。

在中央有关部门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出台之后,各地一方面要积极落实这些政策,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出台相关配套的政策。这是发挥政府主导统筹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跨校组织后勤实体时,地方政府要统筹主导、教育主管部门要全面指导并认真组织实施、其他职能部门要支持协调。在过渡期内,政府对于高校后勤基础设施的维护改造仍应给予必要的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要有配套的制度体系做保障,政府的作用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的支持包括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涉及整个学校职能的转换,起步阶段,改革的成本不能完全由高校或学生个人负担,政府要给予以一定支持。在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攻坚阶段,也还需要政府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使高校能够在增加收入和降低改革成本两个方面受益,才能有效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在组建新跨校后勤服务实体时,政府部门更不能越俎代疱。发挥政府的主导统筹作用,并不意味着是由政府办后勤,而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办事。[page]

(三)高等学校要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等学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最终受益者。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场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务必要坚决、主动地投入改革,绝不能再留恋过去“小而全”自办后勤的模式,更不能再等待观望,也不能简单地把改革看成是“甩包袱”。一定要积极配合省委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动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敢于和善于在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高校党委要多做推动工作,多做政治思想工作,多做“补台”工作。总之,高等学校一定要顾全大局,从大处着眼,不要斤斤计较。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要减轻学校的负担,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但这是最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还不能急于求成,该支持的经费还要支持,不能撒手不管。对减轻学校的负担也应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高了服务质量,不再加重学校负担,就是减轻了学校负担;实现了高校后勤保障的良性循环,改变了现行的高校办学模式,这就从根本上减轻了学校领导的压力与负担。

后勤社会化对学校现有的后勤实体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后勤社会化不是否定原来学校后勤部门所做的工作,也不是将其弃置不管,但高校现有后勤实体的确应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后勤实体从学校剥离后,要着力转换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要在用人制度、资本运作、设备管理等方面按新的机制运行。一方面,要认识到高等学校内蕴藏着极丰富的后勤资源,具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后勤人员要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上适应现代企业岗位的要求。只要做到这两点,后勤人员是完全可以大显身手、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后勤最终要走向社会,这点去年岚清同志已有明确的判断:“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得益”。有了实力就应该走向社会,有了实力才可能走向社会。[page]